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蘭氏鯽
僅限公開瀏覽
藏品記錄
編 目 號
:
NTMP1066
中文 名稱
:
蘭氏鯽
數 量
:
1
單 位
:
尾
全長(吻肛長)
:
180
取得方式
:
複查補行登錄
到館日期
:
2003/12/29
採集地理資訊
採集地
:
水族館
採集日期
:
1985.6.27
物種分類資訊
門名
:
脊椎動物亞門
Subphylum Vertebrata
綱名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亞綱名
:
新鰭魚亞綱
Neopterygii
目名
: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科名
:
鯉科
Cyprinidae
學名
: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命名者
:
Temminck et Schlegel
命名年代
:
1846
藏品部位
:
全魚
保存方式
:
酒精浸液
發育階段
:
Adult
藏品描述
描述
:
鯽分類上屬條鰭魚綱(Actinopterygii),新鰭魚亞綱(Neopterygii),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的鯛科(Zeidae)魚類。本件標本全長(吻肛長)180mm。本件標本於1985年6月27日於水族館採集,採集地及採集者無紀錄。2003年12月清查登錄之全魚酒精浸液標本。
俗名:鯽仔、土鯽、本島鯽、本島仔、細頭。
形態:體高而側扁,前半部弧形,腹部圓形,無肉稜。頭短少。吻圓鈍而無鬚。口呈弧形,斜向下方,唇較厚。咽頭齒1列,齒式4-4。鰓耙細長,呈針狀,排列較密,鰓耙數37-54。體被中大型圓鱗;側線完全,微向下彎,後部延伸達尾部中央,側線鱗數27-30。背鰭基部較長,鰭條III+15-19;臀鰭鰭條III+5;背鰭與臀鰭第III根硬棘後緣有鋸齒。體背銀灰色,腹部銀白而略帶黃色。各鰭灰白色。
生態:初級淡水魚。本種魚適應力強,在各種類型的水體皆能存活,而以水草雜生與泥質淺水域最多。生性敏感而警覺性高。為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成魚則以植物碎片、藻類、腐殖質或底棲甲殼類為食。(參考臺灣魚類資料庫)
分布:臺灣原生魚種。在臺灣普遍分布於西部溪流中、下游與湖泊、溝渠水域之中。在金門的溪流、湖泊水域也有普遍的族群數量。
利用:為普遍的食用魚,以紅燒或煎煮為主。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