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圜盤
登錄號:h0000291的圖片(brh0000291na0001t.jpg)(CC BY),第1張,共3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h0000291的圖片(brh0000291na0001t.jpg)(CC BY),第1張,共3張
登錄號:h0000291的圖片(brh0000291na0001s.jpg)(CC BY),第2張,共3張
登錄號:h0000291的圖片(brh0000291na0002t.jpg)(CC BY),第3張,共3張
文物分類:器物類\歷史文物
其他:春秋中期
尺寸描述:高10 口徑39 耳高2.5
文物描述: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圜盤》(館藏編號館藏編號h0000291),此盤腹壁略斜曲,腹極淺,腹身作扁平狀,口略外侈,附耳接於腹下部,外卷呈直角,下接三小扁蹄足,微外撇。有修復痕跡。民國十二年河南新鄭出土。盤之器名見於銘文自名,其器形的特徵是:大口、口沿平折,腹較淺,器體呈扁平狀,形似今日所用之盤碟。盤有耳或無,商至春秋盤多有圈足,戰國以後多去圈足。盤是盥器,即洗手用的水器,常與匜配合使用,以匜往手上澆水,下以盤承接洗過手的水。考古發掘出土的匜往往置於盤中。青銅盤早在二里岡上層期即已出現,而青銅匜則在西周晚期才出現,所以盤匜的配套亦在此以後。在此之前,並不見與盤配套使用的澆水器,推測應是以其它質料的器物為澆水器,或直接在盤中盥洗。至殷代已有少數墓中有盉與盤同出之例,至西周中期,盤盉則普遍地伴出,所以當時是以盉為澆水器,功用同於匜。西周晚期後,匜逐漸取代了盉,盤匜成為較固定的一套盥器。

館藏編號:h0000291

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民國三十六年九月范朝燈臺電電費繳納收據)的圖片
藏品(山豆根、台灣天芹菜)的圖片
藏品(靜物)的圖片
藏品((便條))的圖片
藏品(〈民俗文學-閙五更〉)的圖片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
藏品(長條板單面雕十長方糕印)的圖片
藏品(石矛 )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