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選擇查詢類別



 
::: 藏品資訊 回上一頁
  • 主要名稱:作家.生活.社會圖檔,第1張,共7張
  • 主要名稱:作家.生活.社會圖檔,第2張,共7張
  • 主要名稱:作家.生活.社會圖檔,第3張,共7張
  • 主要名稱:作家.生活.社會圖檔,第4張,共7張
  • 主要名稱:作家.生活.社會圖檔,第5張,共7張
  • 主要名稱:作家.生活.社會圖檔,第6張,共7張
  • 主要名稱:作家.生活.社會圖檔,第7張,共7張
列印
主要名稱:作家.生活.社會
成文日期:昭和九年
類別:手稿
作者:楊逵
原件與否:原件
藏品層次:單件
數量單位:6頁
尺寸大小(長*寬*高):22.5*15 cm
數位化類別:影像(圖片)
是否數位化:
關鍵詞:楊逵|小說|非小說|小說定義|馬克思|身邊小說|心境小說|私小說|小布爾喬亞|布爾喬亞小說|普羅小說|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摘要:楊逵此文深入討論小說與非小說的差異性,並為小說立下定義:「具有訴諸於人的主題、有故事內涵、發揮感人的主題來觸人心弦、予人感動與感激、表達作者想法的小說。」其他易陷於自我陶醉、提供催眠劑的「身邊小說」、「心境小說」與「私小說」與強調市民雜耍式的「大眾小說」,都只能算是「非小說」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的作者,不是不關心社會的小布爾喬亞階級,就是追求白日夢的流浪漢,他們寫的小說都不算健康。楊逵認為,不論創作的是布爾喬亞小說或是普羅小說,必須先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根柢,才能對現實經驗論與階級鬥爭有正確的認識,決不能輕視社會主義的哲學思想,例如恩格斯的遺稿「自然辯證法」,因為,了解人的思維歷史進程非常重要。也因如此,一個作家,必須對現實生活有更多的體驗。文末楊逵還加上附註昭告文友︰他將以此論點來評論小說。(文/唐毓麗)
其他說明:1、為楊逵手稿。
2、手稿有多處塗改,原主要標題旁邊附有次標題「小說評論」,後塗改刪去。
3、收錄於《楊逵全集》第十三卷.未定稿,台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頁543-547。
4、右上方蓋有楊逵家屬印記。
提供者:楊建
登錄號:NMTL20050040066
::: 地址:台南市700005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湯德章大道)1號 | 電話:(06)2217201 | 傳真:(06)2217232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by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