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達悟族男子銀盔
登錄號:2003.012.0004的圖片(20030120004_I001.jpg),第1張,共7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3.012.0004的圖片(20030120004_I001.jpg),第1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12.0004的圖片(20030120004_P001.tif),第2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12.0004的圖片(20030120004_P002.tif),第3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12.0004的圖片(20030120004_P003.tif),第4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12.0004的圖片(20030120004_I002.jpg),第5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12.0004的圖片(20030120004_I003.jpg),第6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12.0004的圖片(20030120004_I004.jpg),第7張,共7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3.012.0004

尺寸:52 x 56.3 x 36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
類別一:器物類,宗教禮俗,護符法器
類別二:器物類,生活衣飾與用品,衣裳帽履
創作者/製造者:達悟族(雅美族)
製造地:採集地臺東蘭嶼東清
關鍵詞:臺灣原住民、達悟族、Tao、雅美族、Yami、蘭嶼、銀帽
文物描述:1. 達悟族男子銀盔,外型呈圓錐狀,頂部尖平並附有提繩,帽底外開呈傘狀。全件以21片銀片打製成寬約5公分的長條形薄片,再套於木模上,由上往下層層圈繞,每片銀片邊緣穿孔以銅絲相互連結與固定。在銀帽第4層的前方,留長約7-8公分,寬約5公分的洞,不接合銀片,再於其上釘補一塊長1公分,寬3公分的銀片,於中央又接合長3.5公分,寬3公分的小銀片,便呈現2個眼洞。
2. 銀盔是為達悟族所最重視的財富,現今在蘭嶼的部落族人裡,大都視為傳家之寶,可見其看重之處。達悟族也是臺灣原住民當中,唯一具有冶金煉銀技術的族群,製作之材料早期多使用與外來族群交換所得銀幣加以鎔鑄。製作時須遵守許多禁忌,以免惡靈(anito)侵犯,妨害製作工作之進行。新盔完工時必須舉行儀式和慶宴,殺豬並潑豬血於銀盔上,使銀帽產生靈力。
3. 銀盔為達悟族男子衣飾,於平常日時放置於籐籃之中,收藏於屋內,如遇大船下水祭禮、新屋落成禮等重大節日或祭典時,族人便會帶上銀盔,身穿無袖短上衣與丁字褲等盛裝打扮參加祭儀或典禮。此外,在飛魚季開始的時候,男子拿著銀盔在海邊向海招揮,有邀請魚群祈求豐收之意。捕獲漁獲時會將銀盔懸掛於乾魚架上的魚乾中間,有尊敬魚類而誘集魚類的巫術宗教意義。
4. 本件原始購買資料註記採集自臺東蘭嶼東清雅美族。
參考資料:1. 陳奇祿、徐瀛洲,1994。臺灣山胞物質文化傳統手工技藝之研究(雅美、布農二族),內政部專題委託研究計畫報告,88-89頁。(未出版)
2. 李莎莉,1998。傳統‧意義‧圖說─臺灣原住民的衣飾文化,雅美族,頁340-347。臺北:南天書局。
3. 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銀帽(銀盔)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f/9b/e3.html(2013/09/17瀏覽)。
編目者:葉前錦
編目日期:2013/09/26
已瀏覽清單
藏品(新編中國文學史 第3冊(試印本))的圖片
藏品(臺北生蕃屋本店印行臺灣日月潭之獨木舟)的圖片
藏品(本處炸葯庫及雷管庫增建圍墻及管理員室平面圖、炸葯庫原有窓增建鉄柵及鉄絲網剖面圖(大門上簷)、炸藥庫正面花格磚外加鉄絲網,增建鉄柵,鉄刺網籬笆圍墻正面圖、水泥柱及固定刺鉄絲網側面圖、門柱結構圖、門正面圖)的圖片
藏品(石矛)的圖片
藏品(金淼寫真舘玻璃版底片375)的圖片
藏品(臺北生蕃屋本店印行官幣中社臺南神社)的圖片
藏品(茄苳台文月刊11期)的圖片
藏品(寶島榧螺)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