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號:2013.004.0002
尺寸:13.6 x 23.1 x 0.5cm
歷史分期: 1821-1851(清代-道光)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書籍,教育
文物描述:「硃卷」乃科舉之各類試卷彌封後,謄錄人員用硃筆重新謄寫的卷子,謄錄生謄寫後,再交由考官批閱。重謄試卷乃避免字跡洩露身分,發生弊端。清代中式的舉人、進士會將履歷、科份、試卷刻印分送親朋好友,亦稱為「硃卷」。此種刊印的硃卷主要由三個部份所組成:履歷、科份頁、試卷與文章。履歷上會登載本人姓名、字號、排行、出生年月、籍貫、撰述、行誼,以及本族譜系等,等於是一本簡略的家譜。有時硃卷內登載的世系資料,可能會比家譜、族譜更真實可信。科份頁則登載本科科份、中式名次、主考官姓名官階與批語等。試卷與文章是登載考生文章。
此為清代臺南府城石鼎美家族創辦者石時榮四子石耀宗中舉後所刊印的《鄉試硃卷》。石耀宗於道光23年(1843)赴福建省城福州應考中舉,為當年福建省鄉試89名舉人中的第65名。石耀宗中舉讓石鼎美家族成為府城知名世家之一,亦使石時榮由商人晉升到仕紳行列。明清時代的中國,一般是通過科舉考試後即晉升為仕紳階級。仕紳通常擁有基層的科舉頭銜,如秀才或生員,這種頭銜既可以通過考試取得(即所謂「正途」),也可以出錢捐納而得(即所謂「異途」),石時榮本人便捐納得到「候補同知」之頭銜,捐納大多僅能取得候補之銜,難以實補。一旦取得頭銜,其家族會被納入到仕紳階級當中。由於仕紳階級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因此科舉入仕被視為莫大光榮,《鄉試錄》及《鄉試硃卷》因而成為宗族地位提升的象徵及證據,受到妥善保存。此件由石鼎美家族後人所捐贈石耀宗列名榜上的《鄉試硃卷》即為一例。
編目者:石文誠
編目日期:2016/07/18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