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嘉慶十六年戶部給潘德秀捐納貢生執照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H002272
主題
分類1
:
古文書
名稱
登錄名稱
:
戶部執照
中文 名稱
:
嘉慶十六年戶部給潘德秀捐納貢生執照
其他名稱
:
全集題名:岸裡大社文書
-數量-
單 位
:
張
數 量
:
1
族群/地點
所屬族群
:
平埔族(巴則海族)
時代
製作/使用西元年代
:
嘉慶十六年
製作/使用時代
:
清朝
材質
主材質分類
:
紙質
尺寸/度量
長
:
460
mm
寬
:
545
mm
其他測量值
:
61x139.5 cm
外觀描述
型制/特徵描述
:
嘉慶16年戶部給潘德秀捐納貢生執照
原件與否
:
原件
-備註-
備 註
:
省立臺中圖書館移交
參考資料
:
1、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中部地方文獻資料(二)》,臺灣文獻,34 (2),1983。2、張耀宗〈岸裡社與儒家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04(2011):107-124。
藏品描述
描述
:
岸裡大社的潘家自從於雍正年間的大甲西社事件後,便與清政府有著密切的合作,也因此知道透過取得官方的功名及地位後,在維持家族的繁衍及財產之類的是相對容易(相較於遷徙至他處的部落番民來說,岸裡大社潘家的發展是相對穩定,且一直維持到清末日治初期),因此與漢人的仕紳階級相同,會透過捐輸的方式去取得其功名。從本文書可知,潘德秀為潘敦的孫子,其父潘士興亦為部落中具有功名者(潘士興為貢生,出現在AH002283,因捲入潘亮慈與潘文賢發生衝突,造成潘文賢後出走噶瑪蘭的遠因),而身為潘敦的後裔或許也功名在身的情況下,才能夠維持其在岸裡大社內部聲勢的不墜。另外,從該執照的內容中可知,岸裡社潘家財力並不弱,因為光這次捐輸換取貢生身分,就已經花了兩百五十二兩,也或許有這樣的背景才使得岸裡社潘家對於教育相當重視,然而以同為平埔族後裔的族人而言,在進入體制取得權力以保障家族發展的同時,或許也加速了語言及文化習俗(其中包含「番仔過年」、由狩獵到全面農耕、部落掌權者也未必是部落的「勇士」,而是偏向與官方勢力良好者為主)的流失,造成對於身分認同的不確定性。但無論如何,岸裡大社的發展進程與清政府官方(國家)勢力的進入是密不可分的。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移交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