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傳統藝術\戲劇
主題類別:布袋戲
材質:木、織品、天然鬍鬚
年代:30年代
尺寸:長:32.5 x 寬:29.5cm
尺寸描述:32.5x29.5
取得方式:捐贈
藏品描述:
本件戲偶為男性角色,主要由「頭」、「身」、「足」所組成,淨角根據五官和裝扮來劃分角色特質。偶頭面部呈方略長的國字臉、額型飽滿、唇角下垂、眼呈上揚丹鳳俊目、面部繪以花臉包公頭,以深褐色為底,輔以黑色、白色臉譜、額頭繪有一紅色圓月做為包公象徵、人中及下顎處植黑色天然毛髮,呈五綹髯。頭髮隨偶頭雕刻而成,並於頂部留有一髻,原應有配戴盔帽等物。
蟒袍,其樣式基本源於明、清時期的蟒衣,蟒紋與龍紋相似,僅前者少一爪,故而得名蟒袍,平劇稱為「蟒」。該衣飾為蟒袍式樣,黑底寬袍闊袖,盤領大襟,兩側開衩,前後有擺,袖裉下有紅色蟒擺。通身繡有紋飾,前後衣心綴有圈金繡蟠龍紋飾,衣袖與下擺繡有和海水及祥雲紋樣。
下著襯褲與鞋靴相連接,後者以木料雕刻而成,為黑色厚底官靴樣式。傳統戲偶的手稱為「尪仔手」,分為「文手」及「武手」。本物件手部覆以白色顏料,右手四指佚失,是為「文手」除大拇指外,其他四指併攏,可做直、彎等動作。
本件戲偶為「包公頭」,即著名北宋包拯專用偶頭,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被後人稱譽為「包青天」、「包公」,將他尊為神明。包公頭屬「花臉」的淨角,多數包公頭臉部為黑色,額頭上繪有一彎月或滿月,表示有能力下地府「日判陽,夜判陰」能力,另外在章回小說水滸傳中提及包公是文曲星轉世,故包公頭也時常出現北斗七星作為象徵。
委託撰寫-禾勤藝術有限公司
登錄號:Pt-0107
典藏單位:台北偶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