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蟠螭紋甬鐘
登錄號:h0000327的圖片(brh0000327na0002s.jpg)(CC BY),第1張,共4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h0000327的圖片(brh0000327na0002s.jpg)(CC BY),第1張,共4張
登錄號:h0000327的圖片(brh0000327na0001s.jpg)(CC BY),第2張,共4張
登錄號:h0000327的圖片(brh0000327na0001t.jpg)(CC BY),第3張,共4張
登錄號:h0000327的圖片(brh0000327na0002t.jpg)(CC BY),第4張,共4張
文物分類:器物類\歷史文物
其他:春秋中期
尺寸描述:高42.5 寬21.2 徑16 (cm)
文物描述: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蟠螭紋甬鐘》(館藏編號h0000327),原名「甬式編鐘」,民國二十五年河南輝縣甲墓出土文物。出土時有八件,較大的四件藏於本館,編號為h0000326、h0000327、h0000328、h0000329,另四件藏於深圳市博物館。館藏四件形制相同,為一般的甬鐘,鐘的兩面皆有紋,篆部飾三角幾何紋,有枚,鼓部飾以相背的變形蟠螭紋,其中較粗的線條中填有三角幾何紋。器身皆有藍綠銅銹。中國青銅鐘的出現可早至商晚期,其用途極為廣泛。一般主要是用作為宗廟祭祀與宗族宴享時的樂器,亦用於軍中,或如同一般容器類禮器,於其上鑄銘專以記功蹟。在禮樂制度中,編鐘的數量與懸掛方式依貴族階級而各異,有定名位的作用;古代天子樂器四面懸掛,猶如四面有牆,謂「宮懸」;諸侯去其南面而作三面懸掛,稱「軒懸」或「曲懸」;大夫則作左右兩面懸掛,稱「判懸」;士僅作東面或階間懸掛,稱「特懸」。由於西周時代的鐘多是成套的,且構成一定的音階,所以據其編次相連之意,或稱為編鐘。鐘的一般形制為鐘體作兩側尖銳的扁體,橫截面近於葉形或稱合瓦形,口沿中間內凹,呈弧狀(鎛例外),中國青銅鐘無鐘舌,是用木棰敲擊或木柱撞擊發音部位來發聲。鐘的形式有「鐘」、「鎛」之分。鐘又可分為「甬鐘」及「鈕鐘」二型,是以其懸掛部位有甬、鈕之異來區分。

館藏編號:h0000327

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埔里出張所直轄樟腦開發相關地圖)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葉蛇紋石)的圖片
藏品(新世界文學全集(22) ジル・ブラース・ド・サンチラーヌ物語)的圖片
藏品(草編袋)的圖片
藏品(黃金田繪《出嫁前跪拜》)的圖片
藏品(李阿全阿片矯正命令書繳返書)的圖片
藏品(海陽陸黃氏墓碑)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