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於網站內進行任何查詢操作必須要手動清除文字方塊內的預設文字否則將會以預設文字為條件進行查詢(預設文字是為了符合 3A 標準)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但沒關係,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而IE7或Firefox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如需要回到上一頁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 Alt+左方向鍵(←) 快速鍵功能,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快速查詢
網站導覽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典藏精選
作者瀏覽
圖像申請
典藏加值
藏品小故事
聯絡我們
圖像下載
我要捐贈
選擇查詢類別
全部類別
手稿
多媒體
其他
信札
書畫
報紙
期刊
圖書
器物
攝影
:::
藏品資訊
回上一頁
列印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使用瀏覽器列印功能進行列印基本資料。
主要名稱:
我為你們留下一條路
副題名:
有這款的人
成文日期:
不詳
類別:
手稿
作者:
李潼
原件與否:
原件
藏品層次:
單件
數量單位:
2張共2頁
尺寸大小(長*寬*高):
25.8*35.7cm
數位化類別:
影像(圖片)
是否數位化:
是
關鍵詞:
李潼│賴西安│陳廉泉│林多幸│東西橫貫公路│碧綠段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摘要:
本筆資料為一篇帶有傳記性質的散文,記述年輕工程師陳廉泉在開築東西橫貫公路工程期間的苦樂歲月及堅守的信念。首段以尋訪36年前遮風避雨的工寮未果,引出中段陳廉泉當時開鑿山路的艱辛歷程及妻子林多幸一路相伴的甘苦歲月,最後作者以陳廉泉深信不疑的信念作結,「我們這一代為台灣留下了一條路」,對話中陳廉泉提醒作者也應思考將為下一代留下什麼。作者在經驗遭遇及精神個性兩方面呈現陳廉泉的人格樣貌,尤其以其一生信念收尾,十分激勵人心。(文/廖堅均)
其他說明:
1. 李潼本名賴西安。
2. 本筆資料共2頁,寫於600字稿紙。
3. 陳廉泉(1928-05-28/2008-10-17),台灣台南人,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系。1950年起於台灣省公路局服務,曾參與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及北基公路之勘查、測量及興建等多項工程。1974年奉命籌組台灣自來水公司,為首任總經理。曾任建設廳副廳長、台北市交通局首任局長、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局長。曾獲十大傑出青年獎、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工程獎章及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頒發「特殊功績獎狀及獎章」。
4. 第1頁右下方作者標註賴西安地址與電話。
印記/簽名:
作者簽名:李潼
提供者:
祝建太
登錄號:
NMTL20130160078
-相關藏品-
主要名稱:貝裡的珍珠眼裡的沙...
主要名稱:尋找一個說故事的方...
主要名稱:來自家鄉的聲音劃一...
主要名稱:黏黏的臺灣土,正港...
主要名稱:臨時演員
主要名稱:少年龍船隊
主要名稱:監獄旁的老樹
主要名稱:音樂盒
主要名稱:仙人掌——給釣魚台...
主要名稱:盟約(影本)
主要名稱:囍
主要名稱:機緣
主要名稱:傷心海岸有情地──...
主要名稱:歌仔一族仩𪜧譜─...
主要名稱:誰來跳加官劃一題名...
主要名稱:記得寫信來
主要名稱:少年雲水僧劃一題名...
主要名稱:屬於每個人的尋根之...
主要名稱:刺桐花開──素描噶...
主要名稱:自在/苦苓樹葉和新...
主要名稱:犁
主要名稱:靈感/楊桃樹王和同...
主要名稱:讀報聲中開啟的寫作...
主要名稱:刺桐花開噶瑪蘭人過...
主要名稱:少年小說創作坊––...
主要名稱:你們熟悉的熱帶氣旋...
主要名稱:吊橋事件劃一題名:...
主要名稱:朱樓戲院劃一題名:...
主要名稱:沙埔地上的桃花源─...
主要名稱:「小劇場」的「走路...
主要名稱:創意/臺灣欒樹和魔...
主要名稱:情懷/南洋杉木和土...
主要名稱:留影
主要名稱:賽龍船(影本)
主要名稱:稻草人(影本)
主要名稱:橋(影本)
主要名稱:我們的祕魔岩劃一題...
主要名稱:頭家卵,平大隻─吹...
主要名稱:番薯不驚落土爛 只...
主要名稱:聖戰突擊隊劃一題名...
主要名稱:個性布偶劃一題名:...
主要名稱:頭城狂人劃一題名:...
主要名稱:奇怪/木麻黃皮和優...
主要名稱:采菊;無題名:總是...
主要名稱:紀念/大葉山欖和蔥...
主要名稱:竹姿(和聲譜)(影...
主要名稱:潛逃的蒸籠副題名:...
主要名稱:隱山行(影本)
主要名稱:開麥拉,救人地劃一...
主要名稱:噶瑪蘭人的拉力基海...
:::
地址:台南市700005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湯德章大道)1號 | 電話:(06)2217201 | 傳真:(06)2217232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by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