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選擇查詢類別
 
::: 藏品資訊 回上一頁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1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2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3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4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5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6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7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8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9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10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11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12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13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14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15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16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17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18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19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20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21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22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23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24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25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26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27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28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29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30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31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32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33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34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35張,共36張
  •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圖檔,第36張,共36張
列印
主要名稱:原住民文學專輯(二)─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影本)
其他:民國81年4月25日
類別:其他
與談者:孫大川等
紀錄:莊淑芝
原件與否:重製品
數量單位:36張共36頁
尺寸大小(長*寬*高):36.5*25.6cm
數位化類別:影像(圖片)
是否數位化:
關鍵詞:孫大川|原住民文學|語言|最後的獵人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摘要:本篇討論原住民文學中的語言與文學問題。孫大川認為因原住民語言沒有文字,文化失落較快,且在目前教育制度下難以保存。江燦騰舉田雅各《最後的獵人》為例,認為原住民以母語思考、國語表達也能產生好作品。胡台麗認為要從深層了解原住民文化,而非拘泥於文字。浦忠成、陳萬益、陳千武則分別就「口傳文學」與「文學創作」是否能混為一談提出辯論。(文/謝欣珈)
其他說明:1.孫大川本名巴厄拉邦。2.出席者有孫大千、呂興昌、陳萬益、巫永福、王浩威、吳潛誠(本名吳全成)、江燦騰、李福清(本名Riftin,Boris Lyvovich)、浦忠成(本名巴蘇亞‧博依哲努)、胡台麗、陳千武(本名陳武雄)、林朝成、鐘俊陞、陳少廷3.刊載於《文學台灣》第5期,1993年1月5日,頁61-112。3. 未附孫大川演講稿。
提供者:文學台灣雜誌社
登錄號:NMTL20120210005
::: 地址:台南市700005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湯德章大道)1號 | 電話:(06)2217201 | 傳真:(06)2217232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by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